抗击疫情维稳经济两手抓

时间:2020-02-27 来源: 作者:

  王辉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央和各地采取了全方位救治和防扩散措施,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要努力维护经济平稳发展,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疫情发生以来,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旅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餐饮行业收入为4.67万亿元,其中15.5%的收入来自春节期间。恒大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仅春节7天,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网约车行业也损失巨大,根据百度地图数据显示,2020年开工首日,全国驾车导航出行较2019年同期下降86.7%。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出行需求大幅下降,这导致网约车司机业务缩水,一些网约车租赁企业也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这类服务行业涉及就业人数众多,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过长,将对就业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段时间,国家采取延长假期、延缓复工等多项强有力防控措施,中小微企业等依靠现金流维持正常运作的经济实体面临较大压力。2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多措并举稳企业、稳就业。同时全国多地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给企业减负的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顺利度过疫情。

  实体经济遭遇重创的同时,互联网经济逆势上升,电商、线上教育、互联网医疗、远程办公、互联网保险等互联网行业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以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为例,尽管疫情之下,物流的停滞对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造成一定影响,但盒马鲜生、阿里健康、钉钉办公软件等业务却在大幅增长。长期来看,“互联网+”的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趋势,也就是说这种发展并非疫情期间的昙花一现,而将在未来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持续增长。

  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可能是阶段性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在疫情控制出现转机后,如何在保证员工安全的同时,尽早复工复产是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一,根据各地疫情轻重情况,分级分类实行不同的隔离措施,助力有条件的企业、商家尽快复工复产。目前,很多地方住宅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居民出入实行比较严格的限制,有利于减少人员流动聚集,降低传染感染风险。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日渐突出,一些地方特别是疫情较轻的地方传染感染风险持续降低,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商家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第二,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没有被感染的人们出具健康证明,消除过度恐慌,刺激消费。疫情期间,不少商场、餐馆、影院等公共场所暂停开放,部分公共场合虽然继续开放,但许多人也不敢轻易进入。人们不是没有消费需求,而是出于对疫情的恐惧。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呈现下降趋势,有关部门对确诊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信息也有更全面的掌握,可以考虑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居民建立“防疫健康档案”,持有健康证明的人可以出入公共场所,以此有效缓解过度恐慌,刺激消费增长。

  第三,支持互联网经济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疫情期间虽然人们不便出行,对实体经济影响较大,但互联网经济应当抓住发展新契机。企业员工在家办公、学校推迟开学后,人们对远程办公、网上教育和线上购物等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刺激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借此弥补实体经济的损失。

  第四,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应以此为基础,与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交流,推动尽快解除对中国在航空、旅游等方面的人员来往限制。应努力与各国达成共识:从本质上说,旅行限制是一种社会经济代价较大的隔离防护措施,不应只从公共卫生一个方面考虑;中国政府为阻断病毒传播采取的各种措施已收到明显效果,继续实施对华旅行禁令所产生的隔绝效果,相较付出的经济代价有些得不偿失。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成效越来越明显,各国应解除航空、旅游等方面对中国的人员往来限制。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严肃告诫和严峻考验。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要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更多思考,努力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推动经济平稳、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