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公安机关扫黑除恶记事
记者王家梁 通讯员曾松 班学纷
有一种颜色能与天空和大地相辉映,它的名字叫藏青蓝,代表着庄严与正义。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战场上,有一群身着藏青蓝警服的人,用平凡的初心,日常的点滴,让黔南大地更清明、天空更湛蓝。
他们,太多的名字值得记住,太多的故事感人肺腑。正是有了他们默默地付出,黔南州公安机关先后破获涉黑案件3起,破获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7起,破获恶势力团伙案件10起,深挖“保护伞”18人。
日前,《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逐项核查
今年51岁的张宸,在黔南州扫黑除恶核查中心属于年龄偏大的民警。短短一个多月,他带领的小组创下核查19条线索全部被通过采纳的业绩。因此,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工作效率最高,质量最好”。
在基层派出所、治安、刑侦、后勤等多个部门都干过的张宸,面对复杂的案件、线索,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小组成员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一直在看守所工作,从未办过案件的,张宸都会耐心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
对于核查线索,他总结出“找准方向、理清思路、合理划分、点对点找人”的工作法,组员按照他的方法操作,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举报内容多达17项,时间跨度大,要逐项去核查,时间太紧,恨不得一分钟当成两分钟来用,从来没有晚上11点之前回过家。除了经验,更多的就是要花时间,这一个多月来,还没有休息过半天。”张宸说这话的时候,两手在自己的脸上揉了揉,他两眼略带血丝,但依然精神抖擞。
为了让专案民警尽快熟悉核查线索工作流程,黔南州公安局法制支队民警杨宇枫伏案3天,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了《黔南州扫黑除恶线索核查办案指引》,这本教科书一般的办案指引,让专案民警豁然开朗,直接可以上手查案。
抽丝剥茧
前段时间,福泉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副大队长李信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犯了,痛得直不起身。于是,他和爱人商量,休几天假到上海去看病,顺便看看在那里工作的儿子。
李信江到达上海时,已经是傍晚七时左右,儿子晚上要加班,说好第二天父子见面。在办理酒店登记入住时,李信江接到局长电话,有紧急工作,要求他立即返回。李信江示意酒店总台暂缓办理手续,但当天已无返回贵州的火车、航班,最后还是只得住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儿子打来电话,说马上到酒店与父亲会合,而李信江此时已在赶回福泉的车上,连病都没来得及去看。原来,福泉“4·23”案件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李信江被指定担任专案组副组长,具体负责专案工作。
采访中,李信江说,办案就是抽丝剥茧,这“抽”和“剥”最耗费的就是时间和精力。
正是在他们手里,“4·23”案件慢慢从简单的个案转向了系列案件,案件的性质也随着证据的搜集而升级。犯罪嫌疑人一个个被剥掉华丽外衣,露出黑恶真面目。
福泉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阮江洪也是“4·23”案件的主办民警,他告诉记者:“办案时最大的难处就是搜集证据,他们(黑恶势力)在村里势力太大,群众都不敢说真话,最初的走访几乎没有得到一条有价值的信息。”
30多岁的阮江洪,有个不愿意对外人言说的难处:他的老父亲身患脑梗、脑萎缩,已经瘫痪在床。但阮江洪太忙了,只能请人照顾父亲。父亲虽然身患重病,却不愿意外人给他洗澡,所以每个周末,阮江洪都要回家去给父亲洗一次澡,陪父亲吃一餐饭。
进入专案组后,阮江洪便一头扎进工作中,每天都在走访、搜集证据,常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我已经整整3个礼拜没回去帮父亲洗澡了,实在忙不过来。”阮江洪愧疚地说。
伺机抓捕
去年10月份的一个夜晚,天下着小雨,气温阴冷。
都匀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赵旭带着两个兄弟,借助田里刚收割完的稻草垛,蹲守在一条田埂旁。两个小时后,要抓捕的嫌疑人果然往这个方向走来。
目标靠近,赵旭一个手势,3人朝目标扑过去。天太黑,嫌疑人疯狂挣扎。赵旭脚下一滑,摔在田里。他迅速爬起来,追上已经跑出几步远的嫌疑人,顺利完成抓捕任务。
在返回的车上,尽管右脚掌一阵钻心的痛,但赵旭并没有吱声。回到局里,他连夜对嫌疑人突审,忙完已经是凌晨4点,于是合衣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
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的右脚背红肿,穿不进鞋子,还疼痛难忍。赵旭来到医院,医生拍片后告诉他:“右跖骨骨折,必须卧床休息一个月。”
可是哪有时间休息,“6·26”专案还有很多线索需要尽快核查,一分钟也不能耽误。于是他请熟悉的一个医生开了几副药,又借了一副拐杖。从此,每天拄着拐杖来上班。
办公室在四楼,拄着拐杖爬楼梯很不方便,最初好几次还差点摔倒。但几天下来,赵旭迅速习惯了,走路时速度极快,像风一样利索。
那些天,他还不断外出查线索,社区、厂矿、乡间……每天,他的步数都会超过2万步,好几次还占据了单位同事微信群的榜首。
“不走不行啊,线索核查工作,很多都依靠走访。”赵旭说完这话,下意识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右脚,接着说,“天气变化时,右脚掌还是有明显的疼痛,好在人还年轻,没事。”
制图/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