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人张晓隆: 坚守武汉抗疫前沿不赢不归

时间:2020-02-27 来源: 作者:

  

  张晓隆(左三)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图片由张晓隆提供

  □ 法制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赵婕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子阳

  因为疫情,记者无法面对面采访张晓隆。认识他,是从一张现场照片开始的。照片上的张晓隆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手套、口罩,唯一能看到的是护目镜后面那笃定的目光。

  电话里,这位浙江温州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用略显疲惫的语气向记者讲述了他驰援武汉的经过。

  那是大年初一的0时30分,张晓隆接到单位领导打来的电话,告诉他,他提交的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的请战申请已获得批准,根据浙江省卫健委的紧急通知,浙江医疗队将于当天下午在杭州集结并马上赶赴武汉。从领导急促的语气中,张晓隆嗅到了战斗的气息。

  之前,从媒体和同行那里,张晓隆已经了解到武汉疫情的严峻,知道一些医务人员接连倒下,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我从事的就是救治危重病人的工作,现在国家需要,我必须去,这是我作为医生的职责。”他说。

  张晓隆和温州首批驰援武汉的20名医护人员,携带医疗物资赶到杭州,与省内各大三甲医院的队员会合共赴武汉。

  “出发时出了点小意外。”张晓隆说,杭州火车站的手扶电梯发生故障,看着堆积如山的救援物资和行李,男医护队员们挺身而出,和火车站员工一起组成运输链,把几百件医疗用品运上动车。为了能给武汉捎去更多的救援物资,再多再重我们都愿意扛。

  大年初二2时30分,浙江首批141名医护队员抵达武汉。张晓隆负责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一天晚上,张晓隆刚接班,隔离病房的护士突然打来电话,急匆匆地说,43床病人病情恶化,需要马上抢救。张晓隆立刻穿戴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

  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到50%,大汗淋漓、口唇发绀,而且出现了谵妄征,意识混乱,乱抓乱扯。临时改建的隔离病房医疗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抢救设备,但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的张晓隆处乱不惊,立即把氧浓度调到最大,5分钟过去了,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缓解,心率增快到150次/分,意识障碍加重,拼命抓住输氧管、输液管和导尿管试图扯掉。

  “快给简易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张晓隆果断下令,护士们分工明确,抢救有序,经过20多分钟的积极抢救,患者氧饱和度逐渐回升到88%,口唇也变得红润起来,意识逐渐有所恢复。张晓隆决定改用储氧面罩高流量高浓度给氧。然而,就在这时,患者又出现氧饱和度持续下降,86%、83%、78%、75%……

  “怎么办?”一名护士急切地问。

  “上无创呼吸机试试!”张晓隆再次下令。

  护士快速接上无创呼吸机,嘱咐病人采用深呼吸,避免过度紧张,配合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似乎听懂了指令,情绪躁动逐渐平静下来,呼吸困难逐渐得到改善,心率回落,氧饱和度也回升到85%。

  抢救初显成效,但是85%的氧饱和度与正常人的氧饱和度98%以上相差甚远。这时,张晓隆突然想到前不久投入的医疗新技术——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在ARDS的应用。此时没有气管插管,缺乏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那么就尝试用无创(鼻面罩)接呼吸机俯卧位通气,再用静脉浅镇静减少患者的氧耗量。半小时后,氧饱和度86%,1小时后90%,两个多小时后达到95%,患者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此时,张晓隆已经全身湿透,面部被防护目镜和N95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

  类似的事情,张晓隆遇到过不止一次。从1月25日开始,张晓隆和同事们已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不分昼夜地奋战了半个多月,面对新冠病毒,他们一步都没有退缩。

  “我已经向单位党委申请待疫情结束再返回温州。”张晓隆用带着方言味的普通话慢条斯理地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还在源源不断赶来,但我对目前的医疗工作已经熟悉,中途离开有些放心不下。而且,我是单位赴武汉临时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坚持到底。”

  记者听得出,这慢条斯理的语气中透出司法鉴定人的责任、担当、奉献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