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被绑架失踪,19年后警方靠这项黑科技,找到了他!
父母多年后再见儿子,喜极而泣。
2019年6月19日,失联19年的何某某在深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以下简称深圳刑侦局)、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以下简称罗湖分局)的帮助下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团圆。
卖掉2套房苦寻儿子19年
2000年12月28日,罗湖区发生一宗绑架儿童案,徐某某夫妇时年3岁的儿子徐某成被人绑架,绑匪索要赎金二十万元。“那个声音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绑我孩子的人之前在小店里买过红牛和绿箭口香糖!”
熟人告诉徐某某千万不要给绑匪赎金,如果给了,也许绑匪会担心孩子认出他而“撕票”灭口。在与对方交涉和等待的过程中,绑匪在傍晚打来最后一个电话,称孩子病了,说要5万元就放人。然而,之后绑匪和孩子徐某成却“人间蒸发”般地消失了,从此再无音讯。此案的侦办工作也因此陷入僵局。
记者了解到,随后的接近19年的时间里,徐某夫妇开始了艰苦而又漫长的寻子之旅。近的在广东惠州、东莞、汕头、汕尾等地,远的跑到了北京、上海、河北、山东、湖北、福建等地,全国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徐某夫妇寻找孩子的脚印。徐爸告诉记者,夫妇俩手上只有孩子小时候的照片,一见到人就问人有没有见过一个手臂上有胎记孩子。
为了寻找孩子,徐某夫妇卖掉了家里两套房,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前些年,徐爸从电视节目中知道宝贝回家网站,就立马注册,成了最早的一批宝贝回家网站寻子成员。夫妇俩还在公安机关寻子DNA血液库提交了资料,四处上网发布寻找孩子的消息。
AI技术助力孩子回家
多年来,深圳刑侦局、罗湖分局一直没有放弃此案件的侦查工作以及对小孩的寻找,并曾找画像专家进行跨年龄模拟画像,均未获取有价值的线索。
2019年上半年,根据公安部、广东省公安厅打拐办的工作部署,深圳刑侦局应用腾讯优图实验室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组织有关分局开展为期半年的“曙光”打拐专项行动。
行动中,罗湖分局民警辗转全省6个地市,行程3000余公里,连续奋战50多天,对上百条线索逐一分析、核查。在省厅打拐办的统筹协调下,广州、惠州、河源、云浮等地市公安机关打拐部门及腾讯公司的大力协助下,深圳刑侦局、罗湖分局在惠州发现与被绑架徐某成高度相似的何某某。
民警介绍,无论是从何某某的年龄,还是从他被收养、上户口时间方面,何某某都与绑架案的案情高度吻合;更为直观的是,何某某与徐某某年轻时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
由于牵涉绑架案,尚不掌握何某某的养父母是否涉案,警方在不惊动何某某一家的情况下,一方面获取了何某某的生物检材送回深圳进行DNA分析,一方面对何某某的养父母进行背景调查。DNA检验比对,最终确认何某某就是2000年12月28日被绑架的徐某成。此外,何某某的养父母是从当地孤儿院里领养的他,排除了犯罪嫌疑。
目前,案件的侦查破案工作仍在进一步开展中。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五官成长规律。优图实验室供图
什么是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
对于跨年龄人脸识别,优图人脸识别算法研究负责人李博士和同事们对0岁-18岁的人脸的成长变化进行模拟建模,生成大量可供学习的人脸样本,然后采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来学习这些人脸在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变化。
“难就难在当时跨年龄人脸识别没有成熟的算法模型,加上数据样本有限,实验效果一开始一直不是很理想。”李博士说。
李博士和同事们想到了“用机器教机器”的方法。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模型训练,终于训练出了一个可以进行跨年龄人脸识别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简单来说,就好比我把成年人的人脸识别模型作为老师,让儿童的人脸识别模型来学习其中的‘技巧’,尽量消除年龄变化对识别精度的消极影响。”李博士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经过很多个夜晚的挑灯夜战,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名为分布式蒸馏学习法则的算法模型进行跨年龄人脸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96%以上。
科技向善,让AI更有温度
优图团队利用他们的模型对警方提供的海量数据进行了实际比对,警方圈定了与每个被拐孩子最像的排名前五的结果进行了最后线下确认。
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表示,被拐儿童被成功找回,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对于查找被拐多年儿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跨年龄人脸识别这一技术在DNA比对之外,又为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儿童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目前,犯罪分子采取盗窃、抢夺、拐骗等方式实施的拐卖儿童案件全国年发案只有几十起,基本上实现了现行案件快侦快破。针对拐卖儿童积案,全国公安机关持续攻坚克难,不断完善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和来历不明儿童摸排比对机制。截至目前,共找回被拐多年儿童6108名,受到好评。
据了解,公安部门也正考虑把优图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在全国进行应用推广。
据李博士介绍,他们的团队还在不断优化跨年龄人脸识别模型,目前准确率已达到了99.80%以上,将挑战更大的年龄跨度,如今已经有了新的突破,找到了分别时间更久的孩子。
在李新看来,人工智能等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如何使其更有温度。“‘科技向善’应是技术应用者的本分,也是责任。”(广州日报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