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8号:弘扬“晋江经验” 心无旁骛做实业
弘扬晋江经验 心无旁骛做实业
泉州实现从温饱困难到制造业大市的跨越式发展
发布会信息摘要
主持人:卓少锋(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
发布人:康涛(中共泉州市委书记)
王永礼(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洪自强(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主要内容: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9月5日上午,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泉州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介绍泉州这个爱拼敢赢的海丝城市70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在中央、省委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变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6年内7次深入晋江调研,2002年亲自总结了晋江经验,成为泉州人的制胜法宝。17年来,泉州深入践行晋江经验,全市GDP增长了5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出口都增长了10倍。
泉州的跨越式发展,可用四个一概括:
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小康富裕。1949年全市GDP1.33亿元,发展到2018年全市GDP达8468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18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和四成。
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到制造业大市。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工业基础长期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抓住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等机遇,拉开了三来一补的乡村工业化的序幕。1978年到2018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工业规模达1.82万亿,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等7个千亿产业集群。
从乡镇企业一枝花到县域经济竞相发展。1984年诞生了全省首个亿元镇陈埭镇。之后,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多次进入全国百强县,2017年晋江作为县级市成功申办世中运。
从南北一条街到环湾城市格局。泉州市民把当年老城区描述为一二三,即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路上三岗亭。1978年建成区仅7.74平方公里,如今环湾建成区面积226平方公里,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沉寂过几个世纪的泉州,成为当代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2013-2018年,GDP年均增长9.3%,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1%,制造业占GDP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泉州致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认真梳理产业链条,大抓高新建链、传统强链、重化补链。2013年以来工业投资占固投稳定在35%左右,年均增长17%,去年高新技术、石油化工投资增长均超40%。同时,泉州还引进建设中科院、华中科大等14家大院大所和石墨烯研究院等44家新型研发机构,突出以用为本,助推新价值制造。政企互动是泉州营商环境独具特色的一环。泉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正确处理好服务和引导关系:实业导向造环境,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从过去提供土地、用工、资金等传统要素,转向更多提供高端要素、城市环境和全方位服务;从过去抓质量、创品牌、促上市,到前几年的机器换工;既亲又清优服务,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谁来办事都一样;党政干部大胆与企业家交朋友,联系企业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
从70年进步看,泉州市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从竞相发展的区域格局看,泉州市与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泉州将更加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学常新、常讲常新晋江经验,落实好中央、省委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信心满满地建设创新、制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
□记者 魏青 谢梦远 吴怡星/文
裴敏媛/摄
答记者问
记者:泉州是民营经济大市,民营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委政府采取了哪些精准措施,做好服务引导?
康涛: 除发布中介绍的抓政企互动三个关键外,还有三个着力点。
一是政策包。我们出台了1+X惠企政策包,即一份《行动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措施,目前已经出了17份措施,包括增资扩营、支持技改、厂房盘活、股权基金等。比如企业融资方面,我们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该项工作得到国家银保监会推广。
二是路线图。为鞋服、机械、建材、食品等19个重点行业逐一制定产业路线图,梳理产业链中生产环节、研发平台、检测中心等方面的缺失,每个路线图由一位市领导牵头组建工作班子推进。一方面,推行龙头企业开单、政企联手招商的产业链招商模式,龙头企业开出上下游产业项目清单,政府带着企业一家一家去谈,努力落地一个龙头,建成一个链条。西人马龙头项目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另一方面,推行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平台的技术合作攻关模式,建立人才创新共享联盟,每年向企业公开征集20多个共性、关键性技术需求。中科院泉州装备所的科研项目也是其中一个例子。
二是大环境方面。我们大力实施人才港湾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三类。我们把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权交给企业,在恒安等31家企业开展试点,目前企业已自主认定市级人才270多名。还探索了事业编制周转池,给予安居补助、技能培训等。
记者:新时期,泉州如何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如何发挥独特的祖地文化优势,多做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事?
康涛:这几年,我们主要是做好三个一:
共饮一江水。就是向金门供水工程,这是1997年习总书记时任福建省长时亲自推动的,去年8月成为现实。目前每天有1万吨的水流到金门的家家户户。泉州努力筑牢供水保障体系,今年4月已全线通水,金门乡亲用水的量和质将得到稳定保障。
融为一家人。就是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推出更多便利举措,让台湾同胞能够享受更多福利。泉州全面落实国家31条措施、省66条实施意见,细化出台了市73条,今年还进一步提出30条。对台胞普遍关注的,包括参加医保、住房、子女教育等,实行市民同等待遇。比如医保方面,2018年起,在泉常住的台胞就能同当地居民一样参保、一样报销比例。比如在泉稳定就业的台胞,可申请公租房保障,在泉购房的首付比例、办理时限、贷款申请等,都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
情系一乡里。就是打好民间信仰、宗亲宗族、青年往来三个交流品牌,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心灵契合。这方面泉州有优势,泉台语言相通、民俗相同,同名同宗村50多个、宗祠100多座,有着隔不断的天然情感。目前,泉台两地民众常来常往,每年来泉台胞10万多人,各类民间交流200多项。民间信仰方面,信奉关帝、郑成功、妈祖、清水祖师等的台湾信众很多,每年台湾来泉的进香交流团组就有600多个,今年7月泉州澎湖重启宗教直航,澎湖县长率领500多名台湾信众来泉开展妈祖会香活动。宗亲宗族方面,晋江每年元宵期间都举办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活动,就是因为晋江东石和台湾彰化东石、鹿港、布袋等地百姓的祖先很多是同村同宗,数宫灯活动在两地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每到元宵佳节,台湾乡亲都要组团回乡与东石乡亲聚集嘉应庙一起数灯祈福,共同传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来泉参加宗亲宗族交流的团组70多个、5000多人次。青年往来方面,双向交流十分热络,海峡两岸大学生记者挑战赛、文创互动年年举办,青年研学旅游、体验交流越来越多,去年3000人次,今年到现在已经超3500人次,还有很多是第一次来大陆。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增进台湾青年对根、祖、脉的认同。
记者:泉州作为制造业大市,又在大力推广智能制造,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成效和做法?
王永礼:一是九成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实现触网,是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近三年来,泉州网络零售额平均增幅30%以上,2018年达1415亿元,占全省近四成;现有国家级电商企业3家、电商园区2个,数量全省最多;讯网、一品嘉等电商平台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数量位居地级市前列。快递业务方面,2018年,全市快递业务量近10亿件,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0位,顺丰、圆通、京东等11家快递企业的区域总部都设在泉州。同时,跨境电商发展迅速。2018年,全市跨境电商出口额为250亿元,相当于泉州总出口额(2018年海关口径出口1192.6亿元)的1/5。泉州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园2018年销售额超30亿元,超亿元以上企业11家,初步构建起跨境电商产业完整生态圈。
二是超过五成规模以上企业融入数控一代,实现智能化改造,是全国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全市464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一半参与改造,改造企业平均减少劳动用工约30%,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5%以上。
三是超1000家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发展走在全首前列。积极实施泉企上云工程,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设备上云流程上云,构建和融入工业互联网生态。2020年底前上云上平台企业可超过2500家,全省最多(全省1万家)。
四是超100个数字经济平台上线,年交易额超10亿元平台20多个,数字经济指数综合评分为81.3分,处于全省第一梯队。主要是依托泉州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水暖卫浴、陶瓷树脂工艺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建立,把数字经济融入到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全链条。
记者:泉州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
洪自强:长期以来,泉州水资源管理面临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水环境承载压力不小的难题。早在2014年,泉州就开始试行河长制,2017年3月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
关于问题在水里,探索通过建立四个体系,即组织架构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工程技术体系和市场化社会化治水体系解决水污染。
一是组织架构体系,由行政首长负责提升到党政同责,党委政府各级主要领导共同担任河长,确保覆盖所有河流。二是法治保障体系,强化立法保障、两法衔接和联动执法,2017年出台《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有望今年出台。市、县两级设立13个驻河长办检察官工作室,晋江市还设立生态法庭,对涉河涉水案件快审快判。三是工程技术体系,目前已有总库容达6.55亿立方的大水缸山美水库,正在建设总库容达5.44亿立方白濑水利枢纽;启动建设七库连通工程,保障北部沿海片区生活生产用水和石化基地等大型工业企业用水需求。技术方面主要是建立水资源调配、水质监测、立体化巡河3个信息化管理系统。四是市场化社会化治水体系,探索社会化河流巡查管护、第三方月考评、河道保洁整体打包等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把各方面力量都调动起来。
关于根源在岸上,主要是抓岸上的生产生活污染治理。生产污染方面,全力推进工业污染减排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把排污重点企业、行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开展行业专项治理和清洁化改造。生活污染方面,重点是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年底前实现所有行政村均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外来流动人口来到泉州创业生活,近10年常年保持近200万人,泉州也被评为全国首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城市。泉州靠什么吸引到这么多新泉州人?泉州的招才引智工作有什么特色做法?
洪自强:应该说,这百万大军是泉州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泉州也一直努力,让他们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成为新泉州人。
一开始,从解决最关注的子女教育问题入手,让外来工长期留得住。这里有一组数据:从幼儿园到高中,泉州每100名在校生,就有34名外地生;每100名外地生,就有94个就读公办学校。以2018年为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有省外随迁子女24万多人,按1个学位1万元投入测算,含学校运转、师资、基建扩容等费用,财政投入达24亿元多。到后来,逐步实现市民化待遇,让产业工人本地化。从早期的暂住证可享10项待遇,到后来居住证待遇扩大到24项,保障房申购、职称评聘,还有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等政治待遇,与本地市民都一样。
当前,泉州心无旁骛抓实业,致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我们从安、居、乐、业,四个方面入手,给予全方位保障。
安,就是更好解决子女就学、医疗等后顾之忧。未来几年,每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多个、中小学学位1万多个。今明两年将建成1万个床位。
居,就是住得舒心、租得起房、买得起房。保持房价长期稳定可控,对符合条件的新市民购房,还给予政策激励。
乐,就是有人文亲近感,从公共文化、人居环境入手,打造不同层次的休闲和交流场景。比如,这几年,我们加快建设15分钟休闲生活圈,包括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健身步道。去年建成晋江北岸16公里滨水步道、市区4公里山间步道,每天都有3~5万名居民来休闲健身。
业,就是各行各业都有施展身手、就业创业的平台。全市建设一大批微产业园、双创空间、虚拟产业园,还配套共享办公、创业辅导等服务,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不缺岗位、不缺机会。2014年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通过集群注册、简易登记等,新增市场主体46万,带动就业150万人。目前,泉州与国内150多个城市建立长期劳务协作,还是为数不多的省外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