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1号: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 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宁德

时间:2020-02-27 来源: 作者:

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 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宁德

77.5万人摆脱贫困,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居全省第一

发布会信息摘要

主持人:卓少锋(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

发布人:郭锡文(中共宁德市委书记)

梁伟新(中共宁德市委副书记、宁德市人民政府市长)

曾智勇(中共宁德市委常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主要内容:70年来宁德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9月16日上午,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宁德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围绕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宁德主题, 发布会介绍了宁德市70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德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8年全市GDP和财政收入达到1942.8亿元、200.77亿元,分别比1950年增长了420倍、5396倍。生活质量提高,群众踏上了幸福小康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98元提高到2018年的16147元。产业结构变优,三次产业全面发展。与1950相比,2018年一产比重下降了60.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37.2和23.1个百分点。宁德市不仅有了自己的千亿产业集群,而且培育出了土生土长的独角兽企业。城乡面貌变美,交通路网穿山越海。全市建成区面积从4.3平方公里,扩大到近120平方公里。

宁德巨变,在1988年以来的30多年尤为显著。1988年5月到1990年5月习总书记曾主政宁德,为宁德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坚定不移沿着习总书记为闽东发展指引的方向前行,抓好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30多年来,宁德市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3%、21.4%、17.5%、13.2%。

脱贫攻坚方面,大力推行金融扶贫、科技扶贫、龙头带动、造福搬迁等十种扶贫模式,重点开展一户一增收产业扶贫行动。目前,全市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7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不足万分之一,今年将实现全部脱贫。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全力做大茶叶、渔业、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居全省第一。

发展大产业方面,引进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金娃娃项目,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工业总产值3000多亿元,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达产产值3000多亿元,正在洽谈对接的项目达产产值3000多亿元。再过几年,宁德有望迈入万亿工业时代。

生态保护方面,果断关闭221家石材企业,关闭18家地条钢企业、化解407万吨钢铁产能,占全省的76%。虽然牺牲了一时的GDP,但换来了生态的持续好转。目前,全市重点流域优良水质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1%。此外,宁德市还计划投入30多亿元,用两年时间解决海上无序养殖、影响海洋环境的问题。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我市海域绝迹多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也重新回归并频繁活动。

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温福铁路、合福铁路建成通车,衢宁铁路加快建设,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全市公路里程突破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7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216公里;港口从全封闭逐步走向对外开放,万吨级以上码头10个,货物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当年总书记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到的下党乡,现在进乡公路就有5条,从寿宁县城出发只要50分钟车程,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已经彻底成为历史。

据悉,宁德市将每年80%左右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谋划实施教育、医疗与卫生、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项目1500多个,目前已累计投入200多亿元,有效缓解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问题。

□记者 魏青 谢梦远

实习生 邱祖建

答记者问

记者:短短几年时间,宁德的发展无论在速度还是质效上都实现了华丽转身,各方面对宁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几年宁德是如何实现这种变化的?

郭锡文:宁德实现华丽转身,关键是我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要求,坚持抱好金娃娃、发展大产业,全力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推动宁德制造加速崛起。

今年上半年,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4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1.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9%,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5.2%。可以说,主导产业无论对工业经济增长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今年以来,主导产业还呈现出几个标志性变化:一是上汽乘用车宁德基地首台通线车正式下线,标志着宁德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四梁八柱正式成型;二是正威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不仅填补了我市铜产业精深加工的空缺,而且打通了铜产业与锂电池、汽车产业、电机电器产业协同发展的通道;三是四大主导产业在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形成全域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生动局面。四是寿宁三祥镁合金、锆基非晶合金等项目的签约落地,以及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延伸,宁德有望再造几个新的千亿产业集群。当前,随着后续一批重大项目陆续投产达产,特别是上汽项目今年9月底正式量产,四大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记者:今年8月4日,习总书记给寿宁下党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下党是宁德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请简要介绍一下30多年来宁德市的脱贫攻坚工作。

郭锡文:30多年来,宁德从跨越贫困线,到打响攻坚战,再到奋进小康社会,最根本的经验还是传承习总书记留下的系列好思想好传统好做法,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一是坚持弱鸟先飞,淡化贫困意识。我们通过组建理论宣讲轻骑兵、布设摆脱贫困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以及选树百个扶贫团队、百名扶贫先锋、百个脱贫之星,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不断增强想脱贫的自觉、坚定敢脱贫的信心、提升能脱贫的本领。二是坚持精准施策,做强产业支撑。我们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全面开展一户一增收产业扶贫行动,选好最适合贫困户发展的产业项目,使90%以上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的脱贫项目。项目选定后,我们通过每年统筹1.5亿元以上财政产业扶贫资金、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资金池等措施,帮助群众解决资金难题;引导各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带动1.5万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4500多元;发动干部、单位和企业帮助打通销售渠道。比如,我们协调时代新能源企业食堂,每年包销贫困户蔬菜近60万斤。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在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我们瞄准住房安全、教育医疗等薄弱环节,细化常态长效帮扶措施,着力防止因病、因灾、因学返贫的现象发生。通过大力实施造福搬迁工作,让40.4万人实现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专门出台政策,提高贫困人口报销比例,千方百计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全程实行2000-5000元的差别化资助。同时,对确实无法自主脱贫的,我们实行政策兜底,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四是坚持党的领导,建强一线力量。我们在完善脱贫攻坚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脱贫责任的基础上,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在全省率先出台具体实施意见,推出1+8政策制度体系和十个一批具体举措,着力配强基层扶贫队伍、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加强脱贫一线核心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指示要求,聚焦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缘人群,逐户逐人开展回头看排查,下足绣花功夫,做实精准文章,使脱贫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确保全面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记者:近年来,宁德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梁伟新: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后,我们加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先后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等10多份文件,指导各地立足实际唱山歌、念海经,扎实推进五个振兴。

我们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重点,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五化为抓手,培育形成了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构建起一县一特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目前,一尾鱼、一叶茶、一朵菇、一个果、一根参等正成为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响亮名片,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比如,一尾鱼,即大黄鱼。2018年产量达到14.65万吨、约占全国的80%,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带动近10万养殖户人均年增收1.7万元。同时我市霞浦海参、鲍鱼、海带和福鼎紫菜等水产品产量也分别占全国的12%、12%、12%、13%。又如,一叶茶,即福鼎白茶。2018年产量达到1.7万吨、约占全国的50%,带动9万多茶农人均年增收8500元。同时我市还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种类之多为全国各地市之最。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突出特色抓产业,做足做优山海文章。我们将立足山海兼备的资源优势和8+1特色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在发展一尾鱼、一朵菇、一个果、一根参方面,加强品牌影响力、标准化厂房及示范基地等建设,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二是突出宜居抓整治,精心守护绿水青山。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我们将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为动力,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结合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旅游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抓好改厕改水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工作,同时加快电动宁德建设,用好新购买的502辆新能源村村通乘用车,精心打造农村即时出行绿色出行,推动宜居宜业美丽家园建设,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三是突出文化抓融合,大力传播闽东之光。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将牢记习总书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嘱托,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创新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海洋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筑牢乡村振兴文化魂。积极推广屏南传统村落+文创新模式,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推广霞浦摄影+民宿新业态,打造更多的文旅体验产品;推广福鼎白茶+文化新业态,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打造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让闽东之光在乡村振兴中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营造有利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请问,宁德在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对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何打算?

曾智勇:我先向大家通报几组数字。

1、2008年引进成立的青拓集团,只经历10年,2018年不锈钢产量占全球市场的10%左右,成为福建省首家产值超千亿元的民营企业。

2、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只用了6年,2017年动力电池销量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

3、2017年落地开工的中铝铜冶炼基地项目,仅用了17个月,从一片滩涂海域建成一座现代化大型工厂。

4、2018年落地开工的上汽宁德基地项目,仅用了14个月,就建成竣工,实现首台通线车下线,刷新了宁德速度。

这些企业快速崛起、项目迅速建成,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年,宁德已成为全省新兴的创新创业创造热土。我们具体做了这些工作:

一是做优营商环境。出台了对标厦门、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抓好28个方面94项主要任务的落实,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深入推进,信用环境提速改善。大家都知道,前些年宁德受钢贸异地贷款等影响,对3522开头的宁德身份证,宁德辖外的银行授信都特别审慎准入。现在,宁德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增速均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一,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从2015年的两位数下降到今年6月末的1.36%;与2018年初相比,今年7月份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地级市的排名提高了148位,排名第75位。二是突出创新驱动。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大全社会研发投资力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加强行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先导技术的跟踪、引进和研究。近两年宁德研发投入增速均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一位,2019年1-7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82.1%、比2016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三是实施三都澳人才计划。2017年,1+5人才政策实施以来,共引进、培育了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00多人,各类市级紧缺急需专业人才6000多人。

当然,宁德发展环境仍然存在基础设施配套较为滞后、信贷环境不够宽松、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短板明显等不足之处。下一步,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打响服务牌,力争2022年左右跻身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行列。二是走好科技路,着力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三是贯通金融链,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鼓励资产管理机构等参与创业创新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