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培育“法治家庭”延伸“法律六进”
安徽长安网讯 “七五”普法以来,宣城市通过找准定位、转变思路,创新开展“法治家庭”百千万培育工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延伸“法律六进”触角,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动“纸面的法”向“行为中的法”转变。今年,宣城市被省法宣办推荐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立足重点 绘制蓝图
“七五”伊始,市委、市政府以家庭这个“最小细胞”为切入点,探索“德法共建”机制,以“六无、六带头”为标准,即无家庭暴力、无非法宗教活动、无邻里和家庭纠纷、无涉黄涉赌涉毒和传销行为、无违规违法上访、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带头尊法、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带头诚实守信、带头传承和弘扬好家风,深入推行“法治家庭”百千万培育工程。推动法治国家建设落实到家庭,教育引导家庭及其成员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认真学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落实到家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通过行政机关的严格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推动法治社会落实到家庭,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通过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层面的知识普及,探索建立法治家庭及单位、学校、社会实践为一体的法治宣传新模式。
活用载体 夯实基础
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围绕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量身定制《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及《法治家庭案例汇编》等法治家庭系列丛书,组织拍摄《一封信》《守护》等法治家庭系列视频,通过“万名干部入户送法”“联点共建法律进社区”“精准护航法治扶贫”等活动,组织开展以案释法微宣讲460场、律师“一对一”帮扶2106人次、街头法治问卷调查14.8万人次、发放法治家庭教育读本21.4万份,潜移默化培养公民的规则意识。分级评选,选出县级法治家庭示范户6000户、市级法治家庭标兵户607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600户,同时积极组织法治家庭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润物无声发挥家庭的示范作用。结合特色,整理出看门太守、井水不犯河水、水牌令、化洽亭、虐政石等法治历史故事,挖掘出谢朓、朱熹、丁奉、范传真、李懋延等法治历史人物。同时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入手,编印《宣城家训》系列丛书8部,组织华东政法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对宁国市云梯乡的吴氏族谱、泾县查济的查氏族规、绩溪县尚村的十姓九祠等家风家训进行系统研究,不断丰富地方法治文化内涵。突出创新,将法治元素植入传统文化,组织黄洪廷、李修顺、徐正文等民间艺人将法治故事融入到皖南花鼓戏、皖南大鼓、徽剧、皮影、黄梅调、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创作出《金剪刀》《宪法之歌》等特色作品,提升群众的法治参与感。设立金农法治家庭贷,建立法治家庭授信档案,截至7月底,已办理发放法治贷51万元,让诚信守法、敬畏法律成为实实在在的道德奖金,激发群众的法治荣誉感。
创新举措 深入推动
5月23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宣城市党建+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延伸“法律六进”触角,深化法治家庭培育工作,要求各地指导每个村每年培育10户法治家庭,以点带面,推动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秩序。随着“法治家庭”百千万培育工程的不断深入,宣城市连续7年法治宣传工作、综治工作(平安建设)位居全省先进,群众安全感、执法满意度连续多年领跑全省。“七五”期间,宣城市创建国家级法治先进县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法治先进县2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3个,省级“法律六进”示范点1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先后荣获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城市、全省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建设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翟永俊 利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