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卖口罩推广App,必须依法严惩

时间:2020-02-27 来源: 作者:

  不少消费者日前向媒体反映,一些宣称有货源的企业通过自家App售卖口罩,但下载注册并下单后,商家先是迟迟不发货,过了几天又强制取消订单,怀疑企业没有货源或者货很少,借卖口罩之名行推广App之实。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调查也发现,一些商家本身没有货物或者囤货待提价,利用消费者购买防护产品的急切心理,诱导消费者下载App注册下单(2月17日新华网)。

  抗“疫”当前,一“罩”难求并非个例,一些平台确因防控疫情需要口罩被征用,属于不可抗力,取消订单可以理解,但如果想借着疫情蹭口罩的流量,那不仅要被谴责,更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先说口罩被征用。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调用储备物资。因此,平台配合政府征用口罩等物资是履行法律义务,由此造成的口罩缺货无法按约定发货属于不可抗力,相信消费者能够接受。

  但如果平台明明没有拿到口罩、口罩断货或货源极少的情况下仍然大规模推广宣传并承诺可以发货则涉嫌恶意推广或虚假宣传。为何平台会“盯”着口罩不放?专家指出,商家单方面取消订单(也称砍单)后承担的责任有限,为此付出的成本较低,但收益却较大,比如可以增加App下载量、增加新用户、带来流量等,因此平台砍单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已经成为消费投诉热点之一。

  这就不难理解平台的行为了。个别平台一手抓着消费者着急购买口罩的心理“刚需”,借机推广宣传为自家App增加流量;一手又抓着担责的“短板”,相较于虚假推广所带来的收益,责任成本似乎有限。归结起来无非是平台自身缺乏自律和监管部门监管惩罚力度不足。

  疫情期间,企业诚信经营更加重要,特别是涉及口罩等防护用品生产销售的企业。此时,消费者与平台间不仅建立了买卖合同关系,出于对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考虑,平台承担着比以往更多的社会公益责任和可信赖预期。

  笔者以为,出于防控疫情、积极维护社会秩序的考量,现阶段应当加大对相关平台违规推广、虚假宣传的监管和打击力度。除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外,对于部分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影响的企业也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显然,一些平台虚假宣传、恶意推广的行为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

  不久前,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规定在疫情防控期间,违反国家规定,假借疫情防控的名义,利用广告对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致使多人上当受骗,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以虚假广告罪定罪处罚。可见,疫情期间“蹭流量”“假宣传”的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将涉嫌刑事犯罪。

  疫情不应成为某些平台和企业的摇钱树,恰恰相反,我们应当以这次疫情为契机,把社会诚信的大树孕育得更加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