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区法院党建引领 共建“三治”乡村
原标题:党建引领 共建“三治”乡村
“裴庭长,您有空再来给我们看看合同吧。”
10月29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潭柘寺人民法庭庭长裴凌晨到王坡村开展“京法巡回讲堂”。刚下课,就被专门赶来听课的平原村支委陈成急急忙忙喊住了:“那合同一翻就是一二十页,我们也看不懂,可不能让村里人吃了亏啊。”
裴凌晨一口答应下来。
门头沟地处北京西部,山地面积占98.5%,山域面积大、乡镇数量多,上千年来一直是北京重要的煤炭供应地。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门头沟区关停了所有的煤炭产业,开始向生态涵养区转型。这些变化迫使门头沟区的乡村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以法院的力量服务乡村振兴,健全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门头沟区法院立足区域特色,积极作为,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出一条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基层道路。
党群司法服务站 深度参与社会治理
“葡萄嘴那块儿的信号灯是您反映改的吧?好家伙!原来通行时间只有30秒,现在变成120秒了!”
“哈哈哈,没错,就是我们反映的。”面对村民的打趣,裴凌晨爽朗地答道。
葡萄嘴原来是个环岛,近些年,随着门头沟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该地车流量不断增大,过去的环岛已不能再满足交通的需求,因此改为大型平交灯控路口,但因设置的行人通行时间较短,交通事故频发。潭柘寺法庭因集中受理全区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案件,了解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利用党群司法服务站同公安交管部门取得联系,最终将仅有30秒的通行时间延至120秒。
“老百姓有时分不清楚政府委办局、司法机关各个单位都是负责什么的,出了问题不知道去找谁。过去,我们会引导他们去找相关部门。但党群司法服务站成立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通过基层党组织对接的方式反映给主责部门,更快更好地促成问题的解决。像这种交通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推动交管部门改进10多处了,此外,我们还将400多个事故多发地点信息整理完毕,通过百度电子地图导航提醒交通参与人注意交通安全。”裴凌晨告诉记者。
党群司法服务站,是门头沟区法院以党建为纽带建立起的沟通平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门头沟区法院以党建为引领,响应北京市委“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要求,在院本部及三个人民法庭同时设立党群司法服务站。
“党群司法服务站全天候服务人民群众,多方位对接党委政府,广覆盖参与基层治理,打破司法、行政、自治间的职权壁垒,促成多方形成合力,切实满足群众的需求。”门头沟区法院副院长黄锋这样介绍党群司法服务站的工作机制。
过去,因为各政府部门、基层组织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当事人,法院在与他们的联系中总是处于一个相对疏离的状态。如今,从政府组织的“百日拆违”到村“两委”换届,从村子对外的招商引资到内部进行的险村改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每处都有了门头沟区法院党群司法服务站的身影。制发白皮书和司法建议,定期通报涉基层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的案件,邀请专家学者、资深法官等不定期授课交流……司法力量的注入,提升着门头沟区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以前一说上法院我们就知道是去打官司的,现在法院所做的种种工作让我们对法院有了更多的了解。”王坡村包片镇干部李凤山如是说。村干部也从听到法院来人就“心虚”,变成了心里踏实、笑逐颜开。
无讼村居建设 推动“枫桥经验”效能最大化
10月30日,是斋堂人民法庭负责人谢耀宗到牛战村值班的日子。
牛战村村支书刘维和看到谢耀宗进了村委大院,忙过来打招呼:“谢法官,您过来啦!我们正在开会,一会儿您过来给大家讲讲。”
牛战村距离门头沟城区80余公里,群山环抱,弯急路险。为更好发挥“枫桥经验”优势,推动诉源治理,斋堂法庭拟在当地设立无讼村居建设示范点。目前,已提前在该地设置法官巡回工作室,定期定人坐班,指导民调,为群众解决司法问题。
“我们在大量调查后发现,形成诉讼有很多原因,基层治理水平不足是根本原因之一。”谢耀宗说。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必要举措。无讼示范村居建设目的就是利用司法的力量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化解矛盾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实现诉源治理。
“哪有没矛盾的村子呀,只不过矛盾到了我们这里,我们都提前化解了。现在有法院给我们提供指导,我们调解起矛盾来也更有权威性了。”刘维和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无讼村居建设的真谛。
为实现无讼村居建设“刑事案件基本不发、民事诉讼数量下降、群体越级访基本杜绝”的基层社会治理效果,门头沟区法院主动融入党委和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机制,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委会、人民调解组织等纠纷化解力量一道,构建“六位一体”大调解格局;在无讼示范村居成立巡回法官工作室,指派法官定期前往办公,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宣传……其中,七章九十二条、被门头沟各乡村广泛适用的《村民自治章程》,就是他们的杰出成果之一。
门头沟区法院经过充分调研村貌民情,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建议,对各村原有的乡规民约进行细化和提升,制定修订《村民自治章程》,供各村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内容涵盖农村组织机构、议事程序、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秩序等农村生活和治理方方面面,完全符合法律规范,帮助当地村民防范法律风险。
从2011年在马栏村设立第一个无讼示范村居,到如今32个无讼示范村居的建立,门头沟区法院三个人民法庭新收案件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前10个月,更是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9%。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枫桥经验”在这里实现了效能的最大化,化为可见可感的生动实践。
多元人才培养 激活基层治理法治因子
人民法庭作为法院接触人民群众的第一窗口,是法院锻炼干警、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前沿阵地。能不能利用好这块阵地,牵涉法院人才培养与法治乡村、法治中国的建设。
王平村人民法庭庭长谭勇对此感触颇深。在一起相邻关系纠纷案件中,谭勇带领一名刚入职的年轻干警勘查现场。因为该干警不了解散水、椽子、女儿墙这些概念,不掌握当地的方言土语,难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最后还是在谭勇的帮助下化解了两家的矛盾。
“现在好多青年干警都是直接从‘校门’进‘院门’,存在经验阅历不足、了解社情民意不够等问题,必须让他们深入一线,养成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乐于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 谭勇语重心长地说道。
门头沟区法院35岁以下青年干警占比超过56%,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达81.6%。基层工作经验少、人生阅历不足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另一方面,基层自治组织法治意识不足是制约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两相结合、互补提高,门头沟区法院打开了利用法庭、利用基层培养人才的新思路。
对于法院的青年干警,门头沟区法院通过建立青年干警到法庭锻炼轮岗机制,让他们在直接面对群众中学习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搭建浸润式体察学习平台,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村居、镇街党委政府锻炼,进一步传递法治理念,提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针对性。目前,门头沟区法院已分期分批选派32名青年法官助理,深入派出所、信访办、镇“接诉即办”指挥分中心等一线基层岗位锻炼。
同时,门头沟区法院注重发掘新乡贤,培育法治带头人,不断吸收政治立场坚定、有一定威望影响的退休干部、老党员、行业带头人等进入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指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纠纷化解等工作中的作用。
“门头沟区法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在诉源治理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总结出一套有用、好用、管用的工作机制。他们的经验做法已经门头沟区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准备在全区范围推开。”门头沟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彭利锋对门头沟区法院的工作深表赞许。
从过去依靠煤炭产业发家致富到如今的北京首个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的乡村所经历的是很多中国乡村正在走或是即将要走的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离不开法院的司法保障。在门头沟区法院干警日复一日的努力之下,这些美好的愿景正逐渐在门头沟区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