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三无”产品有增无减,说到底还是监管没跟上
刘予涵
昨天,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回头看”报告》。通过对2018年调查体验得分排名相对靠后的60个农村集贸市场开展“回头看”的体验调查,结果并不令人乐观,多数被体验农村集贸市场“三无”产品发生率有增无减。(12月4日《北京青年报》)
毫无疑问,中消协发布的农村集市“三无”产品有增无减这一结论,与公众的感受不谋而合。近年来,随着城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及监管部门对市场整顿力度越来越大,一些不法商贩把目光投向了广大农村地区,将“三无”产品转往农村集贸市场销售。农村集贸市场成了假冒产品和“三无”产品重灾地,一方面严重侵害了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让那些诚信经营的商家身陷尴尬,不得不面对不正当竞争。
“三无”产品之所以能在农村市场大行其道,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一些无良商家和不法商贩在利益驱动下欺诈经营,也有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信息不畅通、消费维权意识薄弱等诸多因素。然而,在笔者看来,根本的原因还是农村集贸市场处于监管薄弱区,说到底还是监管没有跟上。
长期以来,农村消费市场基本上处于自发式发展模式,不仅数量多、覆盖面大、比较分散,而且游商小贩居多,几天赶一次集的现状,使得他们往往打一枪换个地方,这给市场监管带来了困难。目前,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监管,基层工商所是主要力量,但相对于繁重的监管执法任务,人少事多矛盾比较突出,致使农村集市几乎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
净化农村集贸市场,加强监管是解药。首先,要强化市场制度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肩负起统领管理职能,明确农村集贸市场开放的基本条件,对集贸市场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检查巡查、第三方监测、考核评价等机制,完善和加强监管。其次,监管部门要改变打假策略,将农村市场列为重点区域,采取严打措施予以治理,对售假商家依法予以重处,让伪劣商品没有生存空间。另外,要建立监督投诉举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广泛发动群众举报,使假冒产品和“三无”产品在农村无处遁形。
总之,唯有监管硬起来,力度大起来,并实行常态化整治,假货才能消弭乃至绝迹,为广大农村消费者营造放心、安全、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