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孩子丢失的阅读时光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尽管我们处于价值追求多元化和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但阅读依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依然是一种高贵的生命体验。对于拔节生长的中小学生而言,阅读更是他们精神输入的基本途径,阅读素养更是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值得欣喜的是,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几年来,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大大增多,选择性大大增强,应该说阅读条件已经日臻完善。《报告》显示:约81.8%的受访者表示有丰富的读物可供阅读,78.9%的受访者家中藏书较多,86.8%的受访者可以自由选择读物,69.4%的受访者会经常买书。这是一件引以为傲的事情。
然而,阅读条件的“好风景”,不能掩盖孩子们阅读时间的捉襟见肘。上述《报告》显示,约19.6%的受访者每天的阅读时间不足0.5个小时,50%的受访者每天的阅读时间为0.5-1个小时(不包括1小时),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每天阅读时间不足1个小时的学生明显增多。“兴趣不是问题,读物也不是问题,时间才是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时间支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终将消失,无论多丰富的读物也只能束之高阁。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时间都去哪里了呢?在现实生活中,广大家长身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升学焦虑,担心让孩子花费太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会影响成绩。在这种功利性的短视思维裹挟下,家长们宁愿让孩子多报几个补习班,也不情愿让孩子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多读一些书籍。
再者,多元化的学生成长评价机制尚未真正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很多学校,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导向还有一定市场,而阅读属于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不可能对学业成绩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不少学校选择了挤占、压缩孩子们的阅读时间。
第三,尽管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提得很响亮,也为孩子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多书目,但在阅读的要求上只是一个总量规定,对学校阅读课的开展和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缺乏明确规定;对学生阅读更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这是一个制度性原因。
要想找回中小学生的阅读时光,让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畅游,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课程进行明确,让孩子们每天的阅读时间固定下来;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更要更新孩子的成长成材理念,不要眼睛只盯在分数上;第三,随着全民阅读的持续推进,全社会要形成“人人参与阅读”的氛围,为孩子们的阅读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基础。
找回中小学生的阅读时光,让孩子们真正领略书本中的万千气象,继而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不仅是孩子之幸、家长之幸,还是社会之幸、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