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艳阳普照“青藏门户”——青海海东打造社会治理“升级版”

时间:2021-07-22 来源:辽宁长安网 作者:佚名

  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这里多民族聚居,是青海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素有“青藏门户”之称。近年来,海东市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海东模式”,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平安海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17年9月,海东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被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2013年至2016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17年被青海省综治委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6月21日—24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法治类主流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了海东市,深入了解海东社会治理新模式,解读海东新时代“枫桥经验”。

  微信图片_20210630111201

  互助土族自治县公安局五十镇派出所民警隆重迎接采访团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班彦新村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小村名气大,处处展生机,盘绣土家美,铭馏瑞纷披。村民乐闲适,翁妪笑含饴,远山可放眼,湟水漱幽居。游人闻名至,抚掌皆称奇,昔年穷荒地,今天庆有余。班彦祥云照,励志登天梯,感恩一杯酒,未来更可期!”

  记者对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的所见所闻深有感触,写下这首小诗。

  2015年之前,班彦村是互助县重点贫困村,全村8个社369户1396人,其中五社、六社的129户484人住在山头,贫困户73户,贫困率高达56%。2016年,班彦村五社和六社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贫困群众搬迁住进了山脚下的班彦新村,开启新生活。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班彦新村视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党的温暖带到了班彦新村。

  “一条7公里长的山路要走两个多小时,遇上雨雪天气,上山下山更是举步维艰。一块馍馍就清茶就是一顿饭,记得一年大旱,两亩地只打出了半袋粮食。”班彦新村村民吕志伟回忆起以往的苦日子一言难尽。

  2016年,吕志伟搬迁住进了山脚下的班彦新村,开启新生活。平整的水泥路不再有往日的泥泞,烟熏火燎的土坯房变成错落有致的院落。走进村民的新家,电热炕、热水器、燃气灶、洗衣机……现代化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早年间,面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异地扶贫搬迁工作,村“两委”班子在搬迁过程和产业发展推进中,按照“三议一表决”程序,严格落实好房屋分配、项目实施、资金收益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事项,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群众对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信任。

  班彦新村的建成,彻底解决了老村“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入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现在的班彦新村,院落特色鲜明、住房整齐美观、村容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2017年,该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年底,该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19元,是2015年年底的4倍多。2020年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达到106.9万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班彦新村靠着党的好政策,靠群众踏踏实实的奋力拼搏,一步步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今年2月25日,班彦新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村委会主任余七十三作为代表领奖。

  微信图片_20210630192947

  采访团在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采访

  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全国首部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在海东施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东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高额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彩礼过高“娶不起”、丧葬标准过度“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等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社会风气,也给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2018年以来,在海东市委的领导下,海东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海东市委将已有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以法治推动移风易俗,将《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确定为年度立法项目,该条例已于2020年7月1日施行。

  据海东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朱智泰介绍,该条例立足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各县区经济社会、风土人情、民族习惯等因素,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等有一定普遍性的事项进行概括性设定。

  “彩礼少了,小两口成家后没负担。过去遇上红白喜事,主家不大操大办、客人随礼少了都怕没面子,大家平白无故浪费了不少钱……”谈及近年来的移风易俗工作,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红庄村村民都有明显的感受:移风易俗,大家负担少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悉,自海东市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以来,1460多个村制定了村规民约,1500多个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婚事新办7700多场次,丧事简办6200多场次,喜事俭办13700余场次,节约开支约5亿元。

  移风易俗是海东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典型经验。“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今年,海东市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实施‘十大工程’,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优化社会治理布局,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海东。”朱智泰如是说。

  微信图片_20210630111156

  探讨化隆“拉面经济”

  破解调解工作发展瓶颈

  个人调解工作室成为群众“娘家人”

  矛盾调解工作在各地早已开展,但都存在执行力不足等发展瓶颈。为了破解矛盾调解工作的发展瓶颈,海东市利用调解员在当地乡缘、地缘,人熟、地熟和乡情、友情等资源优势,在市属6个区县建成9个个人调解工作室,1587个村和65个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2019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老田调解工作室和冶书记调解工作室,使全市调解平台建设实现“破零”,化解了当地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了一些长期遗留、困扰多年的重大纠纷,先行先试效果明显。

  “小明(化名)没人抚养了,这可咋办啊?”近日,一名妇女忧心忡忡地走进了老田调解室。老田详细询问了前因后果后得知,这名妇女是小明的姑姑。

  2019年5月,小明的父亲因意外去世,母亲随后便带着3个孩子改嫁,由于母亲有轻微精神疾病,便将5岁的小明送至了其祖母处,由祖母、伯父共同抚养。

  但同年10月,小明的伯父也因意外离世。今年5月,小明的祖母也离世。小明的伯母要抚养自己的两个孩子,还要外出打工,无力照看小明,便将小明送至其姑姑家,但姑姑家的其他家庭成员不同意抚养小明。小明陷入了无人抚养的境地。

  随后,老田将小明所有近亲属聚集到一起,现场调解小明的抚养问题,结合法理与亲情对近亲属展开耐心细致的劝解。

  第一次调解失败,老田再次组织近亲属进行第二次调解。通过与民政部门领导、村委会主任协商,解决了一部分抚养孩子的相关费用。小明的叔祖父张某琛表示,已和家庭成员商议,愿意抚养小明。老田心中的大石头这才落了地。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个人调解工作室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所涉纠纷种类繁杂、数量庞大,承担了本区域及周边乡镇的各类矛盾纠纷咨询、受理、化解、分流职能。”海东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索南告诉记者。

  记者还了解到,各个个人调解工作室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矛盾纠纷调解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要求,工作室牌子越来越亮,百姓口碑越来越好,个人调解工作室逐渐成为群众解决纠纷的“娘家人”、海东法治建设的排头兵。

  扫黑除恶扫出朗朗乾坤

  让和谐成为百姓的“定心丸”

  黑恶势力作为和谐社会的巨大毒瘤,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人们无不对黑恶势力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海东市科学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分阶段、按步骤、强措施、出重拳,攻克了一批涉黑涉恶大案要案,查处了一批涉黑涉恶犯罪分子和“保护伞”,破解了一批重点行业领域治理难题,专项斗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2019年9月,根据中央扫黑除恶第18督导组交办的线索,互助县公安局迅速行动,一个外号叫“小刁”的人物进入海东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视线。通过缜密侦查,一举摧毁以刁永富、李成军为首的23人涉恶犯罪团伙。该团伙长期在互助县开设赌场,并实施高利放贷、暴力讨债、敲诈勒索、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多项违法犯罪活动,侵害了群众利益,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及金融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互助县公安局开展集中收网行动,团伙成员纷纷落网,但主犯刁永富却不知所终,如人间蒸发。通过侦查,互助县公安局获悉了刁永富可能在中国和某邻国边境的线索。

  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党委政府和青海省、海东市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积极协调云南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2020年11月17日,穷途末路的刁永富在边境落网。刁永富的落网,不仅圆满实现了海东市“逃犯清零”,更标志着青海省公安机关“逃犯清零”画上了圆满句号。

  3年来,海东市侦办涉黑涉恶违法犯罪团伙27个,破获刑事案件156起,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1516.6万元,提起公诉35件226人,一审宣判32件290人,二审判决17件151人,判处追缴、退赔、没收违法财产、罚金共计2132.7万元。受理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366件,处置325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87人次,移送司法机关4人。海东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被评为青海省4个先进市州领导小组之一,海东市扫黑办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8个市、县单位被通报表扬。

  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点

  让平安的艳阳高照在海东的每个角落

  此心安处是吾乡。老百姓盼平安就是期盼生活安定、环境安全、日子安稳。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平安不仅仅指身体健康、生活稳定,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平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019年6月,海东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为此,海东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升级为全覆盖工程,让平安的艳阳普照海东的每一个角落。

  在海东市平安区公安局心理健康疏导室,记者看到按摩椅、沙盘游戏等心理辅导设备,以及解压KTV房、解压书屋、健身房等一应俱全。

  “我们基层民警既有工作任务重、检查考核多,也有突发事件加班,常年出差无暇照顾家庭、子女和老人等困难,总会有心理压力特别大的情况。每当这时候,都会找胡筱昀谈心,在胡筱昀的疏导下,我那些消极的情绪都慢慢打消了。”平安区公安局民警卢晨告诉记者。

  卢晨口中的胡筱昀也是平安区公安局的一名民警,据平安区公安局局长楚帅樟介绍,平安区公安局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不断加强心理干预队伍建设,鼓励民警积极学习,考取心理健康相关资质证书。民警胡筱昀和邢海年都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平安区公安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点只是海东市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海东市在全市各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乡镇村级等部门和单位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点114个,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方式,进一步夯实建设基础。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科建立心身疗区和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和心理智能云普检系统,示范带动全市各级各类医院规范化、高效化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截至目前,县级二级综合医院搭载心理智能云普检系统5家。同时,在教育系统开设心理健康课、空中网络心理课堂,进行心理剧表演;在残联系统设置心灵驿站,在民政系统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在妇联系统建立“妇女微家”;在司法系统开展社区矫正中心心理辅导活动,以求达到点面结合、面面俱到的预期目标。

  青少年普法永远在路上

  “高科技+趣体验”让法治教育变得“好玩”

  将互动多媒体、体感体验、VR互动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各项展示环节,在理论展示的基础上加入高科技、互动感强的体验馆,让法治教育变得“好玩”起来……为更好地用法治的力量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自“七五”普法以来,海东市乐都区司法局积极开展青少年普法工作。6月24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法治类主流媒体采访团走进校园,参观在乐都区朝阳中学建设的首个海东市乐都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各位老师和同学,请往这边看,这里展示的是中国法制史,从夏、商、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法律,它约束着人的行为,为每个朝代的长治久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边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大事记,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近现代法制历史,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在海东市乐都区朝阳中学小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教育基地设置了前厅、普法体验厅、模拟法庭、未成年人法治厅、禁毒展示厅、交通法体验厅、末端板块展示厅、法律图书阅览厅8个学习、观看、体验区域。

  展示内容包括法治教育史、青少年法律法规必会知识、司法机关的职能、普法宣传等。该基地的建成,有效解决了当前学校法治教育存在的法律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朝阳中学正在依托法治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法治实践教育,使其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

  目前,法治教育基地各项工作刚开始起步,但是法治教育基地实现24小时全天候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能在课间等休息时间自由自主自发地到基地接受教育,最大程度发挥出基地该有的作用。

  一直以来,如何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乐都区司法局不断探索新时期普法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式,把法治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在校园里营造出守法、规范、有序、尚礼的良好育人氛围。

  “请诉讼参加人入庭就坐,并出示身份证件核对身份……”在法治教育基地的模拟法庭里,来自初一年级的14名学生正在模拟一起庭审现场,学生分别扮演证人、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多种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庭审现场,沉浸式学习法律知识。

  与严肃的庭审不同的是,在法治教育基地体验区,几名同学在自行车骑行安全体验设备上玩得不亦乐乎。“我们学校教育基地类似的模拟游戏有很多,有关于交通法规的,也有关于法律常识的,学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朝阳中学校长赵学美告诉记者。

  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积极探索将法治教育生活化、趣味化,寓教于活动中,乐都区已成功打造出一个集法律知识宣传、法治文化推广、法治实践和法治成果展示于一体的新型普法教育基地。如今,法治教育基地已成为了乐都区朝阳中学的“金名片”。

  乐都区司法局特别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参观体验方案》,印发到各中小学,要求各中小学积极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体验,周一至周五接受学生参观体验,周末接受社会青少年参观体验,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建成,使乐都区青少年法治教育有了平台和实体,丰富了法治教育的内涵。

  下一步,乐都区司法局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育人体系,充分利用各校法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校园法治文化体系建设,将法治文化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原文链接:http://www.lnfz.cn/news/4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