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评:借“区块链”之名诈骗该如何治理

时间:2019-11-28 来源: 作者:

  冯海宁

  要对区块链概念炒作、泡沫化迹象进行治理,以及尽早发行数字货币满足社会需求,也能间接打击诈骗。

  从幕后走到台前,区块链技术火热背后,另一场“盛宴”却在暗流涌动。炒作数字货币“割韭菜”、发行毫无价值的“空气币”、打着区块链旗号传销诈骗……借区块链之名的招摇撞骗大有抬头之势,有关专家指出,监管也要与时俱进(11月19日《人民日报》、《焦点访谈》)。

  区块链,估计10个人中有9个人听说过,但10个人中有8个人却不懂“区块链”究竟是什么。正因为这个概念很火也很复杂,而多数人又不了解其内涵,这就让某些骗子看到了机会。如今,主流舆论纷纷揭露那些借“区块链”名义所设的骗局,有助于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虽然区块链技术从2008年就已出现,近两年媒体频频提及,但包括经济学者在内的不少专业人士也搞不懂什么是区块链,纷纷表示要恶补相关知识。而网上专门谈及区块链的不少文章,对区块链的解读似乎也没解释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不明白区块链显然也很正常。

  但是,涉及区块链的项目、企业、园区却像一窝蜂涌现出来。据监测,涉及区块链的公司大概有32000多家,但真正拥有区块链技术,或者说拥有链的企业实际上不到10%。另外,全国已成立区块链产业园22家,其中,三成空置率超过50%。可见,区块链有泡沫化迹象。

  也就是说,不少企业和产业园都想利用区块链分一杯羹。如果涉及区块链的企业属于合法经营,能不能分到羹由市场说了算。但某些企业或者某些人打着区块链旗号蒙骗公众,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则应严厉打击。目前,打击涉“区块链”诈骗的体系还未建起来。

  首先,应简化概念以通俗语言普及相关知识。目前,区块链传播比较广的概念表述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这涉及的每一种技术性表述,很多人都不太理解,能否更简单、更通俗、更科学地界定区块链的概念?

  技术进步应该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但目前区块链的概念却比较复杂,坦率地说,这既不利于区块链知识普及,也不利于区块链产业化发展。如果相关知识不普及,骗子就会利用区块链大做文章,普通公众也很难防范。所以,简化概念、通俗普及知识是防骗先手棋。

  其次,应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2017年,央行等七部委曾发布公告;2018年,银保监会等部门又联合发出风险提示,这有利于提高公众警惕意识。但仅仅公开提示是不够的,还应针对这类诈骗行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理,以保护投资者,避免区块链被“污染”。

  虽然区块链目前在法律上仍处于空白状态,但涉及传销、诈骗、发行“空气币”等行为明显违反广告法、刑法等法律,涉嫌的罪名包括但不限于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关键是要形成监管合力,进行精准治理。

  其三,填补法律空白。今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首次在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但最近涉及区块链诈骗再度抬头,说明一般性制度震慑力还不够,有必要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把涉及区块链的相关行为用明确的法律规定来界定。

  另外,也要对区块链概念炒作、泡沫化迹象进行治理,以及尽早发行数字货币满足社会需求,也能间接打击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