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三治融合”铸就稳定“金钥匙”

时间:2019-11-26 来源: 作者: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萍 徐鹏

  漫步在具有百年历史的隆务老街上,一幅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画卷映入眼帘:

  清真寺、二郎庙、圆通寺、隆务寺依次排开,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和谐相处,各民族商铺鳞次栉比。

  隆务镇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州县政府所在地,是青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对我们而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极为重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坚守,更是当下创建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的必然要求。”同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隆务镇党委书记马祥成说。

  黄南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带。作为藏区涉藏维稳重点地区,近年来,黄南州采取了一系列反分裂、反渗透措施,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进入新时代,黄南州委州政府站在推动全州科学发展、实现长治久安、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于2018年作出努力打造全省生态有机畜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的决策部署,以创建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为载体,进一步巩固维稳基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南,着力补齐社会治理短板,让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发展、实现小康无从谈起。”黄南州委书记王振昌说,在认真总结这些年社会治理工作从粗放到精细、从应急到常态、从治标到治本的经验做法基层上,提出全力打造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既是贯彻中央及省委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保障赶超发展的坚强基石,更是夯实执政根基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

  以党建为引领

  建立横到边纵到底创治工作格局

  地处反分裂、反渗透前沿阵地,社会治理基层基础薄弱,边界矛盾纠纷易发,法律服务保障不足……“基于特殊州情,立足创建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我们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黄南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林华旦介绍说,去年6月,黄南州委、州政府出台指导意见,决定自2018年起,通过3年时间,将黄南州创建为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

  指导意见明确了“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即:建好一个中心(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抓牢两个重点(城乡网格化管理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强化三项治理(自治、法治、德治),实施四大工程(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和幸福黄南),健全五大体系(风险防控、公共安全、纠纷调解、公共管理和工作保障)。

  黄南州还以“两办”名义出台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州委书记任组长,州政府州长、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州政协主席、州委分管维稳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的黄南州创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州委政法委设立专门办公室。同时,各县乡“一把手”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实施方案明确了每年重点工作任务,细化了76项具体措施,同时配套印发了36个工作方案和3项工作制度,从而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治工作责任网络。

  距离隆务镇14公里的同仁县曲库乎乡,以藏族为主,集聚了格鲁、苯教和宁玛三大教派9座寺院,具有教派多、寺院多、矛盾纠纷多三大特点。

  “这些年来,由于边界不清等历史原因,越界放牧和越界挖虫草引起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演化为大规模械斗。自创建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以来,经过探索实践,我们将边界地区分为隐患区、稳控区、和谐稳定区,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取得了不错成效。”曲库乎乡党委书记夏吾桑杰说。

  今年以来,全乡未发生一起边界纠纷。

  “通过提升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完善村干部坐班、党员联户等服务群众制度,既能预防纠纷发生,又能及时排查化解纠纷,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夏吾桑杰说。

  去年以来,黄南州以建强基本组织、建优基本队伍、强化基本服务为抓手,发挥政治引领,强健基层治理“主心骨”,通过推广边界地区建立“联合党工委”“联合党小组”做法,在交界区组建了19个党工委,开展“四联四促”活动,筑牢了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战斗堡垒。

  推进三治融合

  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

  红黄相间的墙壁,整齐划一的院落,干净整洁的道路,配套完善的设施,还有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高大上”便民服务大厅,在空旷的草原上格外醒目。这里就是青海青南地区最大的扶贫移民安置点——东格尔社区。

  东格尔社区坐落在黄南州泽库县县城外。泽库县是一个纯牧业县,平均海拔3700米。

  “我们这个安置点有713户2618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子,为了让大家感受到新家的温暖,我们精细化推进社区治理。”东格尔社区党支部书记多吉恒茂介绍说,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设立了15个党小组为群众提供定向服务,在党建引领下以居民公约为抓手推进群众自治,让大家自觉地爱护社区这个大家庭,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就像东格尔社区这样,我们通过修订村规民约,从根本上减少了社会治安隐患,去年以来,全县用传统习惯比如‘出兵’‘赔命价’等解决纠纷的现象得到杜绝。”穿行在社区院落间,泽库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翟捍卫如数家珍,在推进藏区社会治理中,泽库涌现出了不少好做法,比如多禾茂乡推行“街长制”“界长制”、幸福路社区推进党建工作与网格化管理相融合等。

  以《村规民约》《寺规僧约》《居民公约》为抓手,深化基层群众自治,激发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力”。黄南州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是黄南州创建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的“金钥匙”。

  为推进法治建设,黄南州深入推进民主法治乡镇、村社、寺院、学校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普法宣传、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还全面启动了社会治理地方立法工作。同时,以“最美乡村”“文明乡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马背、“双语”宣讲团进基层宣讲、推动移风易俗、开展村镇治理、结对共建促脱贫、建设基层文化阵地等措施,加强德治建设,激发基层治理的“凝聚力”。

  “两法+特邀”(两法即司法局和法院,特邀即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模式是尖扎县推进法治建设的有益尝试。尖扎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司法局局长东风告诉记者,尖扎探索出的“两法+特邀”调解模式,因方便快捷,得到群众认可。

  步入宽敞明亮的尖扎县人民调解中心,迎面墙上“人为本 和为贵”6个汉藏双语大字格外醒目。拥有20多年调解经验的藏族调解员却羊加措和斗格加,正在调解一起买卖纠纷。在陈述完事实后,当事人多多告诉记者:“调解员讲理、懂法,我信任他们。”

  “尖扎下辖3镇6乡,人口5.7万余人。因为信仰习惯,少数民族群众有了纠纷,更愿意通过调解解决。”尖扎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建国说。

  夯实基层基础

  高标准推进四级综治中心互联互通

  地处海拔3600米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素有青海南大门之称。这里地广人稀,山高沟深,牧民居住分散,与甘肃省接壤,社会治理难度不言而喻。

  “在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创建中,我们将综治中心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实行‘一把手’总负责,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河南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恩科说。

  宁木特镇人口过万,占河南县的近四分之一。办公面积200多平米的综治中心,包括“五室一平台”,即群众接待室、综合协调室、治安防控室、矛盾纠纷调处室、指挥调度室和综合信息平台。同时,还挂有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的牌子。

  在宁木特镇综治指挥调度信息电子大屏前,随着工作人员的演示,宁木特镇重点部位的实时画面尽收眼底,人口、房屋等基础数据一应俱全,网格员上报信息动态显示,通过其手持终端,可以视频连线,同时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可实时视频联网。

  林华旦告诉记者,如今,像宁木特镇这样,黄南实现了四级综治中心全覆盖。统一建设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是全州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和雪亮工程整体联通的实践平台,具有视频对讲、视频会议、网格化管理以及视频监控等功能,实现了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互联互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黄南州全力推进以四级综治中心建设为主体,以城乡网格化管理和社会治理信息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建设,并将其作为创治工作重要内容全力推动。按照州县“区域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乡镇“区域性社会治理枢纽平台”和村社“实战化工作平台”的功能定位,截至目前,黄南州投资2918万元高标准建设的州及下辖4个县、34个乡镇、296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投资5780万元实施“雪亮工程”,按照“三种类型、四级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网格,网格员则为群众提供“组团式服务”。经过考核验收,去年全州已有11个乡镇创建达标,今年将推动12个乡镇创建达标,明年剩余乡镇完成创建任务。

  “我们将全面对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新部署,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全力推进藏区社会治理示范区创建,确保三年创建目标如期实现。”王振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