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不可“精致穷”

时间:2019-11-19 来源: 作者:

  盘和林

  前些天,辩论综艺节目《奇葩说》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题目:年轻人该不该“精致穷”?在辩题短片中,女主人公月薪仅千元,却过得仿佛年薪百万一般,而其光鲜的外表下却是“贫困户”,不仅银行里无存款,信用卡还债台高筑。这样戏谑的短片实际上正反映了当代部分年轻人的现状——钱没赚多少,吃穿住行却样样“精致”。

  赞成“精致穷”者认为,月薪千元却活得光彩照人令人羡慕,更令人羡慕的是年轻人大胆的消费观,其背后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对未来的乐观心态。而反对者认为,背负贷款的“精致穷”,是一种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心态。

  实际上,单从消费观来探讨“精致穷”没有多少意义,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这种消费观背后所代表的生活态度。

  一种是比较的心态。在信息时代,各种社交网络、新媒体、电商平台共同搭建了一个反馈型的消费市场,置身市场中的消费者成为了信息量最大的受众,而“精致穷”是被环境催生出来的一种消费观念。很多时候,“精致穷”是示范效应在作怪,有位学生曾对笔者描述,他在本科阶段每个月花销在1000元左右,到了硕士期间陡增至每个月3000元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的室友都是这样的消费水平,这可能也是消费时代的无奈。

  但这个学生还对笔者说,他感谢消费水平的上涨,他吃到了更美味的食物,穿上了更舒适的衣服,也去了很多只在书上读过的地方,这诞生了第二种心态。毫无疑问,“精致穷”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从而唤醒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年轻人享受精致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将想象变为现实的过程,在物质水平空前提高的时代,当目标对年轻人有了真实感,年轻人会为了它去奋斗,如此,即使这个代价是当前的贫穷也不那么重要了。

  这便是“精致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生活状态,“爱”在它给了人们精致的生活,“恨”在它留下了高筑的债台。不过在笔者看来,“精致穷”不该被妖魔化,因为精致是在一个物质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里大多数人的向往,但同时“精致穷”也不能得到盲目支持,其“穷”应该有个限度,那就是收入。经济学有三个主流的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假说,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消费观念,凯恩斯消费理论属于典型的保守型,基于收入进行花费,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假说则加入了对未来的考量。因此,很多人对于“精致穷”的追求还是有所顾虑的,而对精致的追求也能够激发年轻人的奋斗热情,如果一天的精致代表着永远的精致,这其实也是变相的棘轮效应,因此,对“精致穷”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年轻奋斗的支持。

  围绕“精致穷”的争论更多出现在代际或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笔者认为,向往精致不是什么坏事,但不同人在追逐精致的路上有快有慢,正是这种追逐促使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壮大,我们与其担心他们未来穷苦,不如欣赏他们蒸蒸日上的朝气和自信不疑的生活态度。

  (作者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