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不应成负累 随礼酒宴何时休
晁星
爷爷去世30余年,孙子却张罗为其办寿宴。近日,发生在某地的这则荒诞事令人直呼“刷新三观”。奇葩操作,是“孝顺”还是敛财,一看即明。但别人有请,村民们又不得不来。最后,当地干部多番劝阻,这场寿宴才草草收场。
其实,这也算不得稀奇事。在一些地方,宴请之风已让很多人不堪重负,除了婚丧嫁娶等常规事宜,各种“无事酒”名目繁多,升学、搬家、修房,甚至连母猪下崽也要摆宴。酒席多不说,礼金也与日俱增,少则一百,多则上千。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举债送礼的大有人在,一句“人情大于债、头顶锅儿卖”道出了个中苦涩。久而久之,“办酒”也从自家小事,变成了棘手难题。近些年,很多地方都出台了具体政策、乡规民约,歪风虽有遏制,但顶风办“无事酒”的仍有不少。
人情不应成负累,道理人人都懂。可奇怪的是,很多人一边在抱怨,一边又深陷其中。其间的纠结,除了好面子、爱攀比,还源于算不清的“人情账”。有村民算过这样一笔账,“一年办一次酒赚,两年一次保本,三年一次亏了。”正所谓“礼尚往来”,送出去的礼钱总想着收回来,不然就“亏大了”。深陷这种人情消费的循环链,想脱身不是易事。可是,酒席年复一年办下来,推杯换盏间又能体会到多少人情味儿?更重要的是,传统宴席本是乡土风情,是维持熟人社会的纽带。如今却异化成一门生意,不仅束缚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更败坏着乡土民风。
“变成法易,变世风难”。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相比物质文明进步而言是一个艰难而又缓慢的过程。因而,移风易俗既需要重视方式方法,也考验定力耐力。就眼下来看,移风易俗不可能简单一禁了之,弘扬新风尚,取代旧风俗,才能治标又治本。近年来,许多地方大力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一些席间跑场的吹鼓手转而加入庄户剧团,成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过去一家有喜事,全村忙活,表面风光、内心叫苦;如今,随礼不坐席,礼金最多50块,轻松愉快。当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风气不断净化,人们就能从高企的人情支出中解脱出来,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社会治理一定程度是人心治理,制度对人产生刚性约束,文化调适人的心灵和精神。”我们期待在各方努力下,更多乡村能构建起一个更健康、更文明、更现代的文化环境,让大家在良风善俗中实现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