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技能人才缺口刻不容缓
刘坤
“训练的日子里,经常满手都是伤口。”刚走出赛场不久的女选手高赛忍不住哽咽了起来。今年30岁的高赛是济南市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在这次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决赛中获得了教师组一等奖。尽管赛前训练非常辛苦,但当走上领奖台、手捧荣誉证书和奖杯的那一刻,就会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平日里,高赛主要教学生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的知识和技能,她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认为技能教育很有意义。在她眼里,那些有着灵巧双手的学生们,可以技能报国。
当然,技能报国并非是件易事。要想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乃至大国工匠,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敬业专注、精益求精、持续创新、吃苦耐劳,不断追求完美、力争极致,在一次次练习、一次次分析、一次次推倒重来的过程中,不断锤炼专业技能,推动技术进步。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就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仅有4700多万人,占整个就业人员的6%。整体来看,技能人才仍有较大缺口。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补上技能人才缺口将变得更加刻不容缓。
如何补上这个缺口?
企业不可缺位。无论是技能人才,还是大国工匠,都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不被外界干扰,连续多年专注于一件事。因此,企业要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努力留住技能人才,使其拥有更多的成长时间和空间,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让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更多来自市场的肯定和奖赏。
市场之外,职业教育体系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职业院校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教育质量,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要紧跟市场,与企业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防止出现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脱轨”的情况。
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强鼓励和引导,抓好政策落实,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社会共识,营造尊重工匠、尊崇匠心的社会氛围。
事实证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相信不远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涌现,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孜孜以求、不断创新,诠释大国工匠的责任与担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