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救命神器”AED也是普及急救意识与能力
深圳特区报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普及“救命神器”AED,要实现观念技能与技术设备相匹配。也就是说,普及“救命神器”攻略要做全套,不仅要解决关键时刻“没得用”的问题,也要同步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实践表明,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早期介入,是目前针对心脏骤停最为行之有效的抢救手段。10月18日,“2019首届中国AED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据悉,今年深圳将在公共场所投放2000台“救命神器”AED,全市每10万人口配备AED数量将从7.5台增长至约17.5台。
据不完全统计,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的心源性猝死,在我国平均每年高达55万例。其中,近9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公共区域。对于心跳骤停患者来说,4分钟内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电击除颤和徒手心肺复苏。心脏除颤复苏越早越好,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会下降7%-10%。
美国是最早对公共场所AED设置进行立法的国家之一,规定急救车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部依法设置AED,目前社会保有量超过100万台,平均每10万人317台。日本于2004年开始推广安装AED,目前全国有大约有60万台,平均每10万人约有234.8台。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公共场所AED设置上起步较晚,存在数量不足、知晓率不高、会使用人员不多的问题,“救命神器”的能量远未真正发挥出来。
如同遍布城市的消防栓随时用来灭火救险一样,在城市公共场所配置安装AED,能明显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在院外心源性猝死的病人中,只使用心肺复苏急救的生存率为14%,同时使用心肺复苏和AED除颤的生存率能够上升到23.4%。加大公共场所AED投放力度,既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近几年,深圳开始大力推动AED在公共场所落地。从2017年起,深圳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并纳入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将投放5000台AED,并动员全社会参与,争取用10年的时间,达到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公共场所全覆盖。
持续加大AED覆盖范围与投放密度,背后是深圳从资金到政策再到立法的全方位保障。从2018年起,在全市各大公共场所、人流密集区域安装AED,被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实事“菜单”,政府负责兜底保障。去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将公共场所配置AED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中,将AED购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等列入政府财政支出项目中,为AED项目落实提供法律保障。
普及“救命神器”AED,不仅是普及一种急救设备,也是普及一种急救意识与急救能力,实现观念技能与技术设备相匹配。也就是说,普及“救命神器”攻略要做全套,不仅要解决关键时刻“没得用”的问题,也要同步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在配置了AED的公共场所,遇到突发情况时,如何迅速找到并使用AED,是救人的关键。为了让市民更快捷找到身边的AED,去年10月,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腾讯地图”发布了覆盖全城、一键可查的深圳“AED地图”。市民只需点击选择距离最近的那台AED,根据导航提示即可立刻前往设置点取出,让救人变得更有效率。当然,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深圳的AED投放并不均匀,地铁站点、体育场馆、教育场所等投放密度较大,但一些写字楼聚集的地方投放密度不尽如人意,值得重点关注并研究解决。
同时,即便配备了AED,倘若公众知晓率低、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率不高,普遍不会用、不敢用,“救命神器”也未必能及时派上用场,沦为一种昂贵的摆设,无法真正起到救命的作用。当前,很多人还不清楚AED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甚至担心因使用AED施救出问题卷入纠纷,只好“敬而远之”。
事实上,AED是一种供非医务人员使用的“傻瓜式”心脏除颤设备,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并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除颤,操作者只需根据语音提示即可,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安全。当然,使用者事先得对设备有所了解,掌握基本的使用流程。正因如此,深圳不遗余力普及AED使用攻略,由政府买单,按照机器和人1∶10的比例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推出面向普通市民的免费培训名额,以保证AED设备附近的人敢用、会用,以备不时之需。
有人说,只有人人都有救人的技能,人人才都有获救的机会。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率的高低,直接关乎急救成功率的高低。美国公立学校十分注重向学生普及心源性猝死的急救常识,德克萨斯州规定,只有掌握心肺复苏相关急救操作方可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从2004年开始,日本各地针对AED使用的急救培训不断普及,被设置在初高中的培训项目中,甚至成为驾校的必修课程。深圳要善于学习借鉴,探索适合自己的急救知识技能普及路径,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