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平凡让人泪流满面,他用19本日记感动了所有人

时间:2021-05-27 来源:中国长安网 作者:佚名

  

  图片

  李庆军,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他在审判一线工作25年,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所办案件无错案、无引发缠诉案件。

  2014年,李庆军被确诊为尿毒症后,仍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坚守岗位、敬业如初。2018年9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4岁。其后,他被人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被中宣部确定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大先进典型。

  星期六和13个电话

  时间回到2018年9月1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六。李庆军刚刚接到医生通知,说找到了肾源,第二天他将接受换肾手术。

  手术前的这天,他一如既往去单位上班。

  早上六点,闹钟响起,李庆军准备在家做第一次腹膜透析。

  李庆军的腹部通过手术置入了一根“腹透管”,每天需要多次将“腹透液”定期灌入和排出腹腔。透析液一袋重2公斤,每次透析需要30到50分钟不等。对长期透析的李庆军来说,身体乏力、腹胀、怕冷、烦躁、恶心甚至呕吐是常有的事。

  由于透析时间长,李庆军早晨只能拿上妻子准备的两个鸡蛋和面包匆匆赶往单位。

  但遇到工作上的忙事急事,连这点简单的早餐也会被他忘到抽屉里。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总是那几句话:“今天接待了好几拨当事人,没时间吃”“今天忙着开庭,来不及吃”“今天身体特别不舒服,吃不下”……

  图片

  李庆军家离单位有8公里,中午下班后,他需要赶回家开始第二次透析,一结束就得匆忙吃过午饭,返回单位工作。

  据签到机9月1日的打卡情况显示,这次加班,李庆军晚上6点半才离开单位。回家后,他还需要再做两到三次透析才能休息。

  这一天,他过得如此平常,临走还叮嘱同事要多注意身体。大家都不知道,第二天他就要进行一场换肾手术,也没人能想到,这天会是他工作的最后一天。

  第二天,在手术检查和透析间隙,他还先后打了13个电话跟同事安排调解工作,叮嘱案件细节,工作到手术前的最后一刻。

  主治医生王长安感慨:“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命都快没了,还想着打电话安排工作。”

  护士李冰玉说:“一般刚做完手术,病人都会跟我们商量多开好药、多安排住几天院好好休息,而李庆军问的第一句话,是我什么时候能出院回去工作?我还有很多案子要办……”

  术后第26天,因病情恶化,李庆军永远离开了我们。

  十九本日记和K180次列车

  在李庆军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码着十九本日记。日记本上印刷着这样一句话:“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翻阅日记本,里面记录的是2007年3月到2018年9月,李庆军处理的相关工作和案件,偶尔也有几句他关于病情和心事的真情流露。

  图片

  日记中关于周六、周日加班的记录随处可见。工作中面对肿胀、疲劳、失眠、疼痛、病重紧急输液等情况,李庆军早已习惯,他在意的是“边治疗边上班,没能按时按点,但还好工作任务都及时完成了”。

  作为一个尿毒症患者,李庆军需要严格控制饮水量,以避免水肿、高血压、胸闷、心衰等并发症。因此,即便夏天口干舌燥,即便跟当事人释法明理说到舌头发僵,他依然不敢多喝水,太渴了,就漱口再吐掉。妻子马凤实说:“庆军还在的时候,每天一起出来散步,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什么时候能像你们一样,能好好喝口水啊!’”

  据医院病历显示,李庆军长期患慢性肾炎,2008年起因并发症患高血压,2010年患药源性白内障,2012年诊断为中期肾衰竭,2014年确诊为尿毒症,2016年患轻度脑梗塞。

  然而,除了妻子和儿子外,他的父母、亲友、同事、邻居都不知道他身患重病。

  “爸爸不想让别人拿他当病人看,怕大家照顾他。他总说,我少干了,别人就得帮我干……别因为自己的病,影响了亲属和朋友的工作和心情。”儿子李然说。

  日复一日,李庆军咬紧牙关,坚持像健康的人一样勤勉工作,不愿在案多人少的大环境下做司法的旁观者,他不求组织照顾,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所有困难都自己一力担当,默默与病痛抗争。

  图片

  自从患上尿毒症,医生要求李庆军每个月要找一个周二去北大第一医院复查。

  每次,他都买好周一晚上出发的K180次列车,下班后带上装有透析液和透析装置的箱子赶往车站,因为在火车上,他还要自己做几次透析。

  周二一早6点16分下车赶往医院复查后,他又赶忙坐高铁返回。一到郑州,他总要先回办公室,把当天“落下”的工作补回来,才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今天,K180次列车依旧每晚准时开往北京,却再也看不到那个拖着箱子赶车的身影了。

  “学法律吧,对社会有用”

  李庆军多次告诉妻子,他特别珍惜法官这份工作,除了研究法律和判案,自己也没有其他擅长的,所以要努力把这两件事做到最好。

  二十五载审判生涯过去,李庆军始终未改初心。

  图片

  堂妹李菊霞,比他小17岁,是看着哥哥用法律为大家解决纷争长大的。在李庆军的影响下,李菊霞考入了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入职后,面对近年来案多人少的问题,李菊霞跟哥哥打电话倾诉案件太多,自己太累了。

  李庆军总是开导她说:“我们的工作是对社会非常有意义的,每份裁判文书都有它的创造性,我们每多办一个案件,社会就会少一个纠纷。”

  儿子上大学报考专业时,李庆军也建议:“学法律吧,对社会有用。”

  李庆军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惊人故事,没有办理过全国知名的大案要案,因为“三不伸手”的谦让性格,他没有很高的职级,也没有积累什么荣誉,甚至都没有留下几张工作照片。

  从他办理过的厚厚卷宗,从他的同事、同学、邻居和当事人口中,从他默默写下的十九本日记里,从那把他经常靠着阅卷写判决的破旧老躺椅上,李庆军从小励志当一名好法官并为之而奋斗终生的初心,依旧熠熠生辉。

  图片

  河南高院党组书记、院长胡道才说:“25年,李庆军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向组织提要求,从不向领导要待遇。每位法官都应向李庆军学习,把案子办到让老百姓认可。”

  如今,在河南各级法院,争做“李庆军式法官”已化为党员干警的自觉行动。

  2018年以来,通过“李庆军式十佳法官、十佳办案团队”评选、全省审判业务专家评选、案例“一十百”工程等活动,让“一个优秀党员”,变成了“一群优秀共产党员”。一支优秀的队伍,由一位位个体组成,而这些个体的背后,是一起起事关公平正义的司法案件。“李庆军精神”不断被传承、被延展,这是对他最好的追思与怀念。

  每次翻阅李庆军的19本日记,难免热泪盈眶。字里行间是他存在过的痕迹,纸短情长,道不尽他普通的故事、平凡的一生。快三年了,这一刻,我们好想他……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07/2021-05/22/content_12491034.shtml